发展社区老年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6-09-22  

      ——成都高新区桂溪老年大学 蓝哲名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初期。根据2014年9月2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4.9%,已经超过联合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0%),且社会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迅速增加到2.6亿。为此,除了要大力发展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医疗卫生保健、老年家庭建设、老龄服务、老龄产业等,还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


      一、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意义

      社区老年教育是我国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以社区老年人为主体,满足其“康、乐、学、为”需求,保障其享有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与家庭、社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主要面向社区所有老年人进行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思想修养、生活技能、养身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其形式主要是社区组织开展的针对老年人的各类专题讲座、读报、读书、主题座谈和有关的各种宣传活动。另一种是专业教育,主要面向社区有专业学习需求的老年人开展的如舞蹈、书法、国画、声乐、电脑、武术等专业知识的教育,其形式主要上级老年大学在社区设立的分校(辅导站)、社区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开展的各种专业知识教育。


       社区是老年人居住和养老的依托,现在,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都居住和生活在社区。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加深的重大措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压力。除了物质方面诸如社会养老保障、养老模式、医疗保障、老年保健、老年照料、老年服务、老年管理等问题和压力而外,还有老年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和压力,如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社会交往、老年学习教育、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等。2002年,联合国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提出建立“积极老龄化社会”。“积极老龄化”主要是指老年人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为家庭、社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在大会通过的《2002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指出,“教育的缺乏限制了老年人的谋生能力,是健康与福利的一个障碍。”因此,应对社会老龄化加深,实现积极老龄化,必须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二)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终环节。老年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需要有适合老年人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就近入学,交通便利;同时,由于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处于未富先老现状,对教育费用的支付能力较低。社区是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养老、活动的家园,社区老年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性、“家门口”的学校、低费用或免费,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终身教育的最终环节能够享有法律赋予他们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所以,社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三)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提升精神养老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绝大部分老年人已“衣食无忧”,物质养老的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随着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尊重、交往、愉悦、教育等精神需要的满足更加渴望。然而,相对于物质养老而言,精神养老的重视程度不够,提升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因此,在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情况下,应当高度重视和不断提升精神养老的水平和质量。社区老年教育是精神养老的重要方式。通过社区老年教育,许多老年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学到了知识,参加了活动,锻炼了身体,交往了朋友,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精神生活,展现出青春和活力。现在,参加社区老年大学学习已经成为一些老年人离不开的精神养老方式。


       (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一旦孤独感和失落感得到强化,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时,老年人自身防上当受骗的意识不强,不法分子往往针对老年人进行诈骗。社区老年教育能够调节老年人的心态,消除离群感、孤独感和失落感,使他们融入社区、融入社会,生活自信,自身和谐,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由此带来的是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五)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培养和建设自身的文化宣传队伍,需要丰富的内容和多种载体。社区老年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可以发现在社区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中已有的文化宣传能人;二是为社区文化建设培养人才;三是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和直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四是社区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一般都开设多门课程,如舞蹈、声乐、武术、国画、书法等,有的还开设曲艺、摄影、剪纸、电子琴、二胡等课程,这些都可以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


       (六)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破解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困局的有效对策。近几年,在老年教育方面,各级各类老年大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大多数县级以上老年大学出现“一座难求”的困局。由于招生名额有限,一些老年人半夜排队,一些老年大学采取摇号的办法,一些热们专业的报名现“日光盘”。从现在的情况看,县(区)级以上的老年大学大多设在交通较方便的城市中心区域,而县(区)级以下的街道尤其是社区等基层老年大学的发展严重滞后,社区老年大学很少。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将老年大学向街道,尤其是社区延伸,一方面对县区级以上老年大学进行分流,缓解其压力,破解“一座难求”困局;另一方面将老年大学办到社区老年人的“家门口”,方便老年人就近上学,可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


       二、发展社区老年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有关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老年教育的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规章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这些法律法规在对老年教育的属性、地位、作用、层次、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学规模、政府职责、法律责任等方面,有的涉及到了,但大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细化;有的还没有涉及到。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老年教育法律。老年教育的法律保障不完善,影响了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对发展社区老年教育重视不够。一是社会对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偏差,认为老年教育特别是社区老年教育可有可无的人不在少数。二是部分社区老年人尤其是“农转居”老年人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重视不够。其根本原因是如前所述的老年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此情况下,一些领导干部嘴上说重视,行动上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是有经费就重视,没经费就不重视。领导的重视与否成为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未理顺。多年来,我国老年教育体制没有理顺,各地区、各部门老年教育管理主体各不相同。就县级以上的老年大学而言,有老干局主管的,也有民政、教育、高校、企业主管的。就社区老年教育而言,老年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机构。有的社区由分管老龄工作的人分管,有的社区由负责老年协会的人分管,有的社区没有人管。而设在社区进行专业教育的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有的是县(区)级老年大学或街道老年大学在社区设立的分校、辅导站,有的是条件比较好的社区自己举办的,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主体。这种多头或分头管理体制不能实现各种教育资源共享,未能充分发挥老年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作用。


       (四)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一是有关法律法规对老年教育包括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二是社区老年教育经费没有列入教育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社区自身投入到老年教育的经费多少是由社区经费状况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的。经费状况好、领导重视的社区,虽然没有专项经费,可用其它经费如宣传文化活动经费来解决;而经费状况差、领导不重视的社区,老年教育经费就匮乏,严重影响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四是国家缺乏对社会投入和资助社区老年教育的激励机制,社会投入和资助的力度不大。


       (五)社区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不广。一是各级老年大学向社区延伸发展严重不足,设在社区的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数量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对老年大学在社区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政府对老年大学向社区延伸发展缺乏资金投入保障。二是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宣传不够,老年教育的氛围不浓厚。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对老年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是不同的,文化层次高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高,他们融入社会、与人交往、参加学习、注重精神养老的愿望强烈。而文化层次较低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低,他们更重视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满足于家庭的“天伦之乐”和棋牌喝茶,对参加老年教育及其活动不感兴趣。加之对老年教育的宣传不够,这部分老年人很少参加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的学习。三是社区老年教育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只有极少数的街道社区对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农转居老年人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了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受教育的主动性。


       (六)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强。一是当前许多社区老年教育中的普通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开大会、听讲座、搞活动,内容主要是老年法律和健康保健知识。在社区设立的老年大学(分校或辅导站),其开设的课程与上级老年大学区别不大,适合本社区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特色专业和课程较少。二是社区老年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的内容,忽视“老有所为”的内容,不能满足社区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三是老年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尚未建立,缺乏“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四是社区老年教育面对的群体在文化层次、自身素质方面差异较大,部分教师教学上忽视“因人施教”,对基础较差、进步较慢的学员没有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致使部分学员跟不上“节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七)从事社区老年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一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的老年大学包括社区老年大学(辅导站)、老年学校缺乏自身的专职教师队伍。二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专业水平高、道德素质好,深受学员的喜爱;而有的教师专业水平一般,责任心不强。三是缺乏老年教育师资培训渠道,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不能得到提升,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得到改进。四是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的课时费普遍偏低,有的教师上课地点远,交通不便,微薄的课时费与他们的劳动不成正比。同时,对教师的考核重数量不重质量,普遍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三、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法律法规。国家应对现行有关老年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对老年教育的属性、地位、作用、层次、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学规模、政府职责、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应尽快启动《老年教育法》的立法程序,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使老年教育包括社区老年教育有完善的法律保障。


       (二)努力提高全社会对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精神养老的重大民生工程,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予以落实。实践证明,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在不到5年时间内,把桂溪老年大学办成了“成都高新区4A级社会组织”、“四川省A级老年大学”、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街道老年大学。在此基础上,2014年,在大源片区设立了“桂溪老年大学一分校”,其建筑面积1895 ㎡,设有舞蹈教室、武术教室、电脑教室、多功能教室,书画教室、会议室、阅览室、教研室、更衣室等,购置了44台电脑,配备了投影仪、空调等教学和办公设备,满足了附近5个社区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需求。同时还在其他4个社区设立了辅导站,学员可免费参加学校。为了鼓励农转居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分校学习,5个社区每学期均对在册学员进行了一定的补贴。2015年春季学期一分校和辅导站共开办了民族舞、拉丁舞、七彩健身舞、交谊舞、太极拳、声乐、电子琴、曲艺、书法、国画、乐器等 27个班次,学员达813人次。二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教育,应把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之一。三是要把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纳入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进行认真考核。四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社区老年教育的良好氛围。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让老年人普遍认识到老年教育的重要作用,激发老年人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需求和热情,引导家庭成员积极支持、帮助老年人参加各种老年教育活动。


       (三)加快老年教育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必须加快整个老年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格局。一是将老年教育纳入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一系列的国民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未能解决的师资、教材、学制、规范管理、物质资源、网络教育等问题,促进老年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实行教育部门主管、分级办学、互不隶属,并由政府主办和社会主办两种方式共存的老年教育体制。由各级政府主办的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可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乡镇(街道)、社区6级构成,其社区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主要由乡镇、街道主办,也可由各方面条件好的社区主办。市级、县区级、乡镇街道老年大学可在社区设立分校或辅导站。无论是政府主办还是社会主办,都统一由教育部门主管。三是将社区老年教育中的普通教育纳入社区老年大学或乡镇街道老年大学在社区设立的分校。社区老年大学或分校负责其教学及其管理事项,社区负责其人员的组织及行政后勤工作。从而很好地解决社区老年普通教育存在的师资匮乏、管理不规范、人员难落实等问题。


       (四)建立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在老年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应对“建立老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为建立包括社区老年教育在内的整个老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应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将社区老年教育经费(包括硬件设施投入经费和经常性教育经费)按一定标准列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而增加。三是建立社会、单位和个人投资社区老年教育的激励机制,拓宽社区老年教育资金投入渠道,实现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保障的多元化。


       (五)不断扩大社区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老年大学在社区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县区级老年大学或有条件的街道老年大学向社区延伸,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设立更多的社区老年大学分校或辅导站,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建立社区老年教育激励机制。建议政府制定老年人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优待政策,对参加社区老年大学的老年人视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对农转居和特困户家庭的老年人实行全免,对其余老年人给予30%的减免。其减免费用由财政解决。从而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加社区老年教育,把更多的老年人从“麻将桌”、“棋牌桌”、街边上的“排排座”吸引到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上来。


       (六)丰富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学”、“乐”、“为”相结合。要根据社区老年人实际需要“按需设课”,既要有满足“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需求的课程,也要有满足“老有所为”需要的课程。可设置政治类、基础类、技能类和特色类课程,如法规政策、文化知识、养身保健、乐曲演奏、民族舞蹈、交谊舞、信息技术、曲艺表演、家政、武术、书法、国画、剪纸、刺秀、乒乓球等课程。二是在教学形式上,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是校内课堂,是社区老年大学(上级老年大学设在社区的分校)从事教学的“主战场”。必须搞好“第一课堂”。要通过规范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吸引力。“第二课堂”是社会实践。学员走出校门,通过班集体、艺术团、协会等组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走向社会。要不断丰富“第二课堂”,防止“单一化”、“形式化”。“第三课堂”是融入社会。学员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为社区建设做事,为社会服务,展现自身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要创造条件,不断拓展“第三课堂”。要把社区文化作为重点,让更多的学员有机会为社区建设、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另外,在教学形式上还可采用读书、看报、座谈、讨论、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文艺表演等。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既照顾大多数,又注重个性化。教师在教学中,对基础比较好的学员要提供丰富的“食粮”,使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更大的提升;对基础比较差的学员,更要耐心细致、循序渐进,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树立信心,坚持学习,逐步提高。


       (七)加强社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乡镇、街道以上老年大学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通过公开招聘,将一些思想道德好、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到各级老年大学。上级老年大学可派这些专职教师到社区老年大学或其分校任教,使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成为老年大学的教学骨干。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要注重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建议开通老年教育系统师资培训渠道,搭建高校老年教育教师培训平台,利用寒暑假,由全国、省、市级老年大学或各类高校举办各种老年教育师资培训班,注重选派社区老年大学(上级老年大学分校)的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培训费用在纳入的老年教育财政预算经费中解决。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聘用、考核、待遇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加强教学研究。社区老年大学(上级老年大学分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探讨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上级老年教育机构可设立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会,分层次组织一定区域的老年大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四是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待遇挂钩。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尤其是从事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师待遇,对在偏远社区上课的教师给予特殊补贴。


       综上所述,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当前发展社区老年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才能促进社区老年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