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龙腾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麻保宁,从2020年1月25日至2月6日连续值守了13天,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就在2月6日晚上,因在防控点值守时突发疾病,经医院抢救无效,麻保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抗疫一线,终年52岁。
麻保宁是广西电大2009年秋季专科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阳光班学员,属肢体三级残疾人。这位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最终因公殉职,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灵魂。
1968年,麻保宁出生在南宁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作为这个家庭的长子,全家人都十分疼爱他,并给他起了一个寓意吉祥如意的名字“保宁”,希望他一生平安。然而,命运对麻保宁似乎很不公平,在1岁那年,一场大病导致麻保宁长时间高烧不退,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最终留下了右腿的残疾。
不幸的麻保宁童年比别人少了很多欢笑,但他没有屈服于这样的命运,他以自己健全的左腿为支撑,一步步艰难又顽强地走过人生这段不寻常的成长路、求学路、奋斗路。
1983年,初中毕业的麻保宁先后在粮油公司和镜画店打工,想通过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2002年3月,他被安排到龙腾社区工作。
麻保宁初中毕业后,一边寻找活计,一边不断地学习,追求学问的步伐也没有停止过。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习,床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杂志。
他曾说:“我从小对看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家里什么东西都不多,就是书多。”他购买高中课本并自学高中的课程后,函授学习大专课程,攻读法律专业。2009年,他报考了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残疾人阳光班,并顺利毕业。
摄影是麻保宁的业余爱好和特长。他存钱买了一部数码相机,每当遇到群众有困难他总能拍下第一手资料,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媒体反映。麻保宁还是南宁市南国之光残疾人艺术团的成员,担任艺术团的摄影摄像工作。
谈到自己的身体时,他笑着说:“我跑步不快,但走路不比别人差。”他面带谦虚、又十分开朗,“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是不平常的人生铸造了他坚毅向上的性格,他用健全的左腿丈量了风雨人生路,践行自己“走路不比别人差”的人生信条。
麻保宁虽然是位残疾人,但是在社区一提起他,从10来岁的小孩子到80多岁的老人,几乎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他工作的龙腾社区有一位独居老人,耳朵失聪,只能通过纸笔来交流。麻保宁对这位老人十分关心,经常上门帮忙料理老人的日常起居。老人搬到江南区居住后,麻保宁还经常大老远地跑到老人家里为他解决生活困难,让老人十分感动。
社区有位下肢肢残的居民,因为生活困难,情绪较为低落。麻保宁推己及人,不厌其烦地上门劝导、鼓励,处处关心这位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为他申领了低保金,让他的家庭生活得到保障,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遇到社区恶性事件时,麻保宁永远冲在前面,保护社区安宁,守卫居民安全。“残缺的身体有一颗跳动的心灵,执著才能让血永远地沸腾。”麻保宁用他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塑造出自己的人生风景线。
“要对得起自己的岗位”是麻保宁的工作信条。从临时工、美工、个体工艺店工人到车队副队长,再到后来的社区委员,麻保宁都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翔云街旧城改造时,麻保宁是拆迁户之一,他二话没说率先带头签约搬迁。在旧城改造施工时,麻保宁与社区领导一起为居民疏通堵塞的下水道,有时候一弄就是两三个小时,晚上经常顾不上吃饭。
2003年“非典”期间,麻保宁作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防护用具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背着喷雾器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喷洒消毒水,并主动承担了在隔离点值班的任务。好几次因为雨具不够,麻保宁淋了雨,全身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可他一直坚持为居民服务,没有离开工作岗位。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麻保宁再次奋战在防疫战线。大年初一,麻保宁主动选择坚持值守疫情防控点。他虽为残疾人士,身体诸多不便,但为了与全国人民一起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麻保宁不畏艰难,冲在社区防疫第一线,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麻保宁是一个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却与那些奔赴疫情一线积极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疫情爆发后还积极坚守岗位的人一样,是这场战“疫”中平凡又伟大的最美“逆行者”。他以残缺的身体,挡在了病毒和居民之间;以高贵的灵魂,守护一方居民,令人动容。
向麻保宁致敬!
供稿:广西广播电视大学